序
在東邊的山谷,存在著一塊有河、有泉、有源之地,水流在山及谷中,地裡生產著小麥、大麥、葡萄、無花果和石榴,也是一塊有橄欖油和蜜之地。
以利雅薩正彎著身勤勉勞作,那是屬於阿撒爾大財主家的田地。
高度開發的巴勒斯坦丘陵地,層層盤旋而上的梯田。以利雅薩一年到頭都十分忙碌著,不只要收穫橄㰖、種植五穀、鋤亞麻草、收割大麥,還要照顧葡萄園。每日勤奮滴下汗水,終日只能仰望阿撒爾財主在時節時能多發放一些麥穀,得以養家糊口。
一日勞碌完畢,以利雅薩沿著山谷旁的小徑,走過佈滿著一大片的矮灌叢,再穿越常綠橡、篤褥香,以及耶路撒冷松(Jerusalem pine)林立的森林,帶著雀躍的步伐,踏往回家之路[1]。
以利雅薩的家,座落在猶大的山地,稱為伯利恆的村莊裡。那地土壤肥沃,是產糧豐富的穀倉之地。
從遠遠的地方,以利雅薩就看見家中的屋子已點燃獨光。他想起明日就是安息日,便不由自主的加快了回家的腳步。
以利雅薩的母親,吉安娜已經忙碌了一個早上和下午,她拍打著穀物,拿起簸箕揚淨穀粒。之後再把麥子過篩,放入石磨裡,加水磨出粉漿。
此時的吉安娜,正一邊磨著麥子,一邊吟頌著石磨歌:
磨吧,一瓢一瓢的水與米粒,放進石磨的一個洞口,
以圓形的軌跡,讓石磨一圈一圈地旋轉;
磨吧,像輪轉的唱片一樣,
磨出低沉的聲音,磨出濃濃的米漿,用布袋子容納起來;
磨吧,一圈一圈地旋轉;
我們的心彷彿夾在中間,我們的苦楚也好像夾在中間,
在旋轉中,磨出我們詠嘆的聲音。[2]
粉漿壓石之後,成了粉磚。再將粉磚揉合成團,靜置,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麵團了。接下來就剩最後一步,將麵團編成辮子,送進烤爐。
剛進家門的以利雅薩,深深吸了口麵粉瀰漫在空氣中香噴噴的味道,快步湊近母親身旁。吉安娜連忙催促著兒子快點脫去一身髒衣,沖洗涼快。母子倆不約而同的為了迎接即將來臨的聖潔日子,開始各自忙碌起來。
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,傍晚是一天的開始。
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,安息日前緊張氣氛也逐漸升高。在日落前二十分鐘,吉安娜和以利雅薩終於將一切準備妥當,一起圍著桌子坐下。
吉安娜看著窗外慢慢染紅的天空,轉頭對著以利雅薩說道:「讓我們一起把所有的事物都暫時拋到身後,迎接這神聖的時刻吧!」
天晚日落,吉安娜從廚房端出熱騰騰食物,桌子上擺放著「葡萄酒」和「辮子麵包」(希伯來字 חַלָּה,challah)[3],點燃的燭火,引領這對母子進入安靜的時光。
這是吉安娜一直最在意的事情,每週固定進行,今天也不例外。而以利雅薩也特別享受這段時間,他總能從中獲得身體和心靈上的滿足。
飯後,吉安娜打開經書頌讀:
在耶和華—你上帝所賜你承受為業,
所分得的地上,
不可挪移你鄰舍的地界,
那是前人所定的。
--申命記十九章14節
要記得你曾在埃及作過奴僕,
耶和華—你的上帝從那裡救贖了你,
所以我吩咐你遵行這事。
你在田間收割莊嫁,若忘了一捆在田間,
就不要再回去拿,要留給寄居的、孤兒和寡婦;
好讓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你手裹所做的一切,賜福給你。
你打了橄欖樹,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,
要留給寄居的、孤兒和寡婦。
你摘葡萄園的葡萄,掉落的不可拾取,
要留給寄居的,孤兒和寡婦。
--申命記二十四章18-21節
不可拿人的石磨或上面的磨石作抵押,
因為這是拿人的命作抵押。
--申命記二十四章7節
吉安娜讀著一字又一句,話語間充滿了從神而來的力量:「這位耶和華上帝對人有慈愛和憐憫,祂眷顧祂的百姓,使困苦的人有飯吃、被欺壓的有人伸冤。」
接著吉安娜走到床邊,拿起一條剛編織好的繸子:「我兒啊!你當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,神必定用祂大能的翅膀庇護你,照你所行的賞賜你。」
以利雅薩認得這繸子上端獨特的結紮,那絕對是出自母親的雙手。明明編織的過程沒問題,自己也曾跟著編織過,可是不知道為什麼,從母親雙手打出來的結,總比常人的大上一圈,導致尾端的流蘇顯得特別短小。
他欣然的從母親手中接過繸子,瞬間感覺這一週的勞累重擔都消失不見,整個人又重新充滿了力量。
[2] 石磨這首詩,出自趙天儀老師《林間的水鄕》